学说网

15座城市入围2020年新一线城市排行榜,哪些“双一流”大学多?

近年来,在高考志愿填报中,考生越来越看重大学所在的地域,甚至有不少人是先圈定想要去上学的城市后,再根据高考成绩来匹配合适的大学和心仪的专业。

15座城市入围2020年新一线城市排行榜,哪些“双一流”大学多?

之所以大学所在地域对高考生志愿填报的影响不断加大,是因为去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上学,考生整体上能够有更大的成长和进步空间。比如说视野会更加开阔,能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,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,毕业后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可能。当然,想去大城市、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高校就读,需要考生有硬核高考成绩做保障,否则极容易掉档或调剂到不喜欢的冷门专业。

眼下,2020年高考越来越近,很多家长已经开始帮孩子考虑去哪里上大学的问题。在笔者看来,与其去挤竞争激烈的北上广,不如退而求其次,将目光转移的高校资源同样很丰富的新一线城市。以下是新近发布的2020年国内新一线城市“双一流”大学数量排行榜,一起来看看有你想要去上学的城市没?

南京市“双一流”名校优势明显

在最新上榜的15座国内新一线城市中,排名第八位的南京市,却有着让人羡慕的12所“双一流”名校,比第二名成都市足足多出了4所。

南京市不仅“双一流”高校数量领先,在质量上也非常过硬。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两所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实力无需多言,南京理工大学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河海大学、南京师范大学、中国药科大学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,各具优势特色。对去南京上大学有兴趣的高考生,可以选择的学校和专业范围非常广。

除了12所“双一流”名校外,南京市还拥有南京医科大学、南京工业大学、南京财经大学、南京审计大学等一批颇具实力的非“双一流”高校。其中,南医大、南工大等录取分已经达到了名校级。

成都力压武汉、西安

透过榜单不难看出,成都市以一所“双一流”高校的优势,力压均有7所的武汉和西安。不过,在原“985工程”“211工程”时期,成都是不敌武汉、西安的。“双一流”推出后,成都市名校由5所增加至8所,三名“新员”分别是成都理工大学、西南石油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。而西安和武汉,在首轮“双一流”中没有额外收获,仅保留了原有的名校。

虽然成都市名校的数量反超了西安和武汉,但论学校综合实力和顶尖学科数量,西安和武汉应该在成都之上。尤其是武汉,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近些年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。

重庆、杭州不尽如人意

在新一线城市排名中,重庆市、杭州市高居第2和第3位,但均只有2所“双一流”高校。其中,重庆市是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,杭州市是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。城市排名更低的天津、长沙、合肥、青岛等,反而“双一流”名校数量更多。佛山和东莞两个来自广东省的新一线城市,“双一流”名校则颗粒无收。

综上所述,成都、西安、武汉、南京等四座新一线城市,名校资源更为丰富,而且学校类型多样化,广大高考生可重点考虑。对于2020新一线城市“双一流”大学数量排行榜,你怎么看呢?

南京双一流大学有几个

眼下,正值2020年高考季,相信每一名高考生都希望能够考上一所“好大学”。虽然不同考生对“好大学”的理解不同,但有名校光环是“好大学”公认度较高的标准之一。

自恢复高考以来,官方授予的名校光环,大致可分为“全国重点大学”、“985工程”和“211工程”大学以及“双一流”大学三个阶段。

其中,“全国重点大学”的提法在上世纪90年已不再被使用,当下高考生鲜有熟知。“985工程”和“211工程”的提法,虽然2017年9月起正式被“双一流”取代,但由于使用时间较长,深入人心,所以还经常被提及。不过,在当下部分单位、企业设置的求职学历门槛中,“双一流”已成为主流。所以,在2020年高考志愿填报中,分数适合的话,建议考生优选“双一流”大学,对四年后的升学和就业会有所帮助!

与985、211工程不同的是,“双一流”实行的是五年一个周期的动态调整建设原则。换句话说,已入选“双一流”的高校,在下一轮遴选中,理论上都有可能落选,同时还会出现“新面孔”。不过,对于2020年高考生而言,首轮“双一流”的137所高校(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),将是重点努力的目标。

以下是从数量的角度,对首轮137所“双一流”大学进行分省排名,一起来看看哪些省份“好大学”更为集中吧!

一、北京绝对领先

透过上述排名不难看出,北京市的“双一流”大学数量(34所),在全国31个省份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,比第二名江苏省的两倍还要多4所。

不仅是数量上高居第一,北京市“双一流”大学的质量也是无出其右,A类世界一路大学建设高校就多达8所,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考录取分数排名全国前十,北京师范大学、中央财经大学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、中国传媒大学、中国政法大学、北京科技大学等一批“双一流”名校,也有很高的生源质量。

二、江苏力压上海

同处于华东地区的江苏省和上海市,是继北京之后,“双一流”大学资源最丰富的两个省份,分别有15所和14所。

虽然江苏“双一流”大学数量力压上海,但质量还是上海更高。上海交通大学、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,高考生源质量能排进全国前十,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的录取分数同样在多数A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上。

江苏的“双一流”高校特点是实力均衡、特色鲜明、分布广泛,涵盖了理工、航空航天、师范、矿业、农林、医药等多个门类,无锡、苏州和徐州三个非省会城市各有一所。

三、四川反超湖北

在985、211时期,“苏沪”之后的第三梯队是陕西和湖北。而在进入“双一流”后,四川跻身其中,且名校数量实现对湖北的反超。

在首轮“双一流”大学名单中,共有25所非211高校在列,其中,来自四川省的有成都理工大学、西南石油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等3所,名校数量增至8所。而湖北和陕西,继续保有985、211时期的名校阵容。不过,论在考生中的吸引力,湖北和陕西的“双一流”高校整体要略胜一筹。

四、过半省份缺少“好大学”

如果对137所“双一流”大学进行平均分配,那每个省至少有1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3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。而现实是,达不到4所平均值的省份多达20个,其中还不乏12个仅有1所“双一流”大学的省份。所以,全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省份缺少“好大学”,尤其是河南、河北、江西、贵州、广西等高考人数排名前十的省份。

对于首轮137所“双一流”大学的分省排名,你怎么看呢?欢迎留言交流分享!

中国哪个城市大学最多?

截止2022年9月5日,南京共有13所双一流大学。

其实南京市能成为第三名拥有13所双一流高校是让人有些意外的,毕竟无论是从经济又或是其他方面,南京虽然也是顶尖,但比它出色的城市不是没有。南京市拥有13所双一流高校,也从侧面证明了,经济等因素虽然跟教育发展呈正相关,但并不占主导地位。

其具体名单

1、南京大学;

2、东南大学;

3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;

4、南京理工大学;

5、南京农业大学;

6、南京医科大学;

7、河海大学;

8、南京师范大学;

9、南京邮电大学;

10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;

11、中国药科大学;

12、南京林业大学;

13、南京中医药大学。

2015年各省双一流大学数量

第一名:北京(92所)

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,高校的总数达到92所,其中更是有26所大学是211大学,另外还有许多十分强势的双非院校,由此可见一斑。当然,北京市也是我国市级单位内,高校最多的地区。

推荐学校: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央财经大学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中国政法大学、北京邮电大学、北京理工大学、中国传媒大学、北京科技大学、北京交通大学、中国农业大学、中央民族大学、华北电力大学 、北京大学医学部、北京林业大学等。

第二名:广州(78所)

广州是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,是广东省的省会,也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。广州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它既是秦朝的南海郡,又是唐代的都督府,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和科教中心。广州的高等教育实力也比较强,拥有以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众多高校,广州共有82所各类高校,其中本科院校有37所,专科院校有45所,拥有以985,211和双一流大学为代表的实力名校。

推荐学校:中山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、暨南大学、华南师范大学、南方医科大学、华南农业大学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、广东工业大学、广州中医药大学、广州大学等。

第三名:武汉(83所)

武汉拥有83所大学,在校学生人数超过一百万,在世界城市中,也是名列前茅。我们比较熟悉的高校有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等两所985高校,还有武汉理工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知名的211工程大学。

推荐学校: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武汉理工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、华中师范大学、华中农业大学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、湖北大学、武汉科技大学、中南民族大学、湖北工业大学等。

2015年各省双一流大学数量统计总共有147所。双一流大学数量超过3所的省份分别是,北京34所,江苏16所,上海15所,广东8所,四川8所。陕西8所,湖北7所,天津5所,湖南5所,辽宁4所,黑龙江4所。

免责声明: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、文章、图片、视频等内容,均基于公开资料整理而来,旨在为用户提供参考和学习的便利。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,亦不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。
信息来源: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来源于多个渠道,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公开资料、官方文件、第三方研究报告等。在收集和整理这些信息时,我们尽力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,但无法避免可能存在的误差或遗漏。因此,用户在使用这些信息时,应自行核实其准确性和完整性。
更新与修改:本网站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对免责声明进行更新和修改。用户在访问本网站时,应关注并遵守最新的免责声明内容。请用户在使用本网站内容时,务必谨慎对待,并自行承担相关风险。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1xs17.com/dxpm/23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